关于印发《济宁市“十三五”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6/09/29 00:00  浏览次数:

济知发〔2016〕15号

关于印发《济宁市“十三五”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知识产权局,济宁高新区科技与知识产权处,济宁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实施国家、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进一步提升我市“十三五”期间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现将《济宁市“十三五”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济宁市知识产权局

2016年9月1日

济宁市“十三五”知识产权(专利)

事业发展规划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国际国内竞争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也成为衡量区域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能力,保障未来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市知识产权系统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知识产权工作方针,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统领,以增强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作用为着力点,大力推动全民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意识提升,我市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迈上新台阶,全面完成了专利工作“十二五”目标,全市知识产权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为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市委市政府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摆上发展的全局来谋划,市委常委会第30次会议作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创新发展”的重大决策,强调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重要内容;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活力迸发、维权保护有力、服务体系完善、高端产业集聚”的知识产权强市,并确定了中长期的具体目标和支撑保障措施,确立了知识产权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市有关部门在专利、商标、品牌、版权、植物新品种、标准化等战略实施方面制定了方案,部分县市区制定并实施了本地区战略实施意见,全市形成了以战略统领发展、促进发展、保障发展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新格局。

——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根据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要求和知识产权事业长远发展需要,我市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政策规章。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 山东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促进我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关于开展推进全民发明创造“九大行动”的意见》、《关于鼓励全市大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的意见》、《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市有关部门出台了《济宁市专利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济宁市专利创造资助实施办法》、《济宁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济宁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与维权援助管理办法》、《关于促进专利申请提升专利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济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管理办法》、《济宁市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市政府增设了技术发明奖,建立了专利创造与执法考核机制和通报制度,2011年首次将亿元GDP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占比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市人大2011年、2015年对《专利法》《山东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和《山东省专利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进行了执法检查,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围绕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落实知识产权税收优惠政策;“十二五”期间,专利发展专项资金实现翻番,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6.09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款1.52亿元,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632.8万元。

——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我市知识产权拥有量快速增长,质量显著提升。全市申请和授权专利37379件和26152件,分别是“十一五”的2.43倍和2.22倍,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翻番的目标;其中,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6999件和1775件,分别是“十一五”的5.02倍和5.78倍;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占比分别达到18.7%、6.8%,比“十一五”分别提高9.7和4.2个百分点;截止2015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50件,发明专利密度1.70件/万人,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25件/万人。“十二五”期间,全市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国外专利实现零的突破,PCT申请85件。企业专利创造能力快速提升,培植了山推股份、兖矿集团、润峰电力等一批专利大户,产出了“全液压挖掘机”、“电液控制放顶煤技术”“阿德福韦脂新药”、“嵌入式如意纺技术”等一批核心专利技术,多项专利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山东省专利奖,切实提升了品牌价值及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全市企业累计申请和授权专利13385件和9816件,比“十一五”分别增长601.2%和720.7%,企业申请和授权专利占比分别为35.8%和37.5%,比“十一五”分别提高23.4和27.4个百分点。

——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水平显著提高,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以来,累计扶持专利产业化项目121项,带动项目投资2.01亿元。积极推动开展知识产权运营,专利资本运营活动日趋活跃,涌现了兖矿国拓、菱花集团、协同科技等一批开展专利转让、实施许可、作价入股、质押融资等知识产权运营业务和运营服务成效显著的企业。“十二五”期间,全市转让许可专利技术100余项,实现收入近5亿元,带动项目投资100多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全省率先突破,融资额度达3亿元;我市成为首批四家省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市之一,1家企业被列为首批省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单位。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强的优势企业或示范企业,其中国家级示范企业2家,省级试点示范单位达到13家、市级15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06家,纳入培育的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5家,省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县市区各2个,任城区成功晋级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市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力度持续加大,行政与司法两条线并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断完善,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意见》,明确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具体措施及部门职责;成立了由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部门组成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建立健全了联合执法、案件会商、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分工科学、衔接有效、配合密切、运转高效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体系。市有关部门持续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知识产权“护航”和“亮剑”等行动,有力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全市累计行政处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750余件,案值1200余万元;处理各类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8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0名,案值1100万元;司法处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864件,结案率99.8%;不断推进软件正版化,目前全市党政机关装载正版软件12221套,有效维护了知识产权市场秩序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山东金宇汽车汽配城有限公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中国(济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得到加强,健全完善了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建设了维权援助网络服务平台,中心累计受理各类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线索580余条,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36件(次),有效维护了发明人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市及县(市、区)两级政府知识产权工作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政府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市政府调整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3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组成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与报送制度、重大事项报告与会商制度等工作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运转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开展了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为建立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提高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项目“高效传动与智能铲运机械产业集聚区”集群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探索建立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集群化组织管理新模式,推动组建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促进了产业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集群化发展,提升了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着力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优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推广、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知识产权管理实务培训等措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设了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平台、省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和省级专利技术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基本完备与服务体系的县域全覆盖;加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服务机构和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引进设立专利代理机构6家,全市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到15家,从业人员100余人,初步形成了覆盖代理、诉讼、咨询、商用化服务等各领域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市把培育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为核心理念的知识产权文化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坚持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为重要抓手,以解读知识产权法规政策、普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培育知识产权思维方式为主要内容,坚持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教育培训和重点活动相结合,利用“知识产权宣传周”、“普法宣传日”等时机持续开展集中宣传,利用大学生科技节举办了“知识产权杯”系列创意创新大赛和全民科学素养知识竞赛,深入开展了知识产权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举办了系列知识产权培训班和专题报告会,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二)发展形势

——国际形势。当今世界,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未来五年,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会持续加深,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全球资源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世界正逐步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期,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将演变为“资源驱动—资本驱动—技术驱动—知识产权驱动”的升级版,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支撑作用将愈加明显,基于知识产权的国际贸易摩擦和经济纠纷日益加剧;美国、欧盟、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将知识产权纳入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纷纷利用知识产权制度重塑竞争优势,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进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极力将其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优势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遏制我国企业发展的趋势更加突出,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合作、产业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地位,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成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国内形势。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关注不断强化,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支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计划(2014-2020)》,做出了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部署。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是我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期,也是我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向经济文化强市跨越的战略机遇期。知识产权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着力点,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进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加快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面临着资源型产业转型、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的多重任务和压力,这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引领支撑;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各地破解发展难题、推进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这也为我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新形势新阶段知识产权事业必将大有作为。近年来,尽管我市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知识产权产出和拥有数量质量实现了新的跨越,但和兄弟市相比仍然差距较大。我市发明专利、知名品牌、著作权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数量少、运用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不多,各级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深化,知识产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与“十三五”期间我市实现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建设走在西部前列、确立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达小康“四大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这将给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面临的挑战

——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职能分散,专利管理体制不理顺,专利部门在政府宏观决策和重大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参与度较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规划政策的知识产权导向作用较弱、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政策措施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够。政府的知识产权投入力度不足,知识产权引领创新、激励创造的机制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产业化、商用化与投融资等相关机制仍不健全。

——知识产权创造拥有水平亟待提升。我市专利产出数量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发明专利产出量和拥有量仅居全省第八位、人均拥有发明专利量居全省第十三位;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知名品牌相对较少,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核心专利技术,拥有的国外专利和国际知名品牌更是屈指可数;植物新品种、高价值文化创意版权精品等自主知识产权也为数不多。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能力有待增强。我市虽然出台了一些促进专利转化运用的政策,但是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政策体系不健全,科技、经济等部门与知识产权部门间政策缺乏协调衔接,知识产权产业化、转让许可、投融资等政策力度较弱,导致知识产权转化率不高、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少、产业附加值不高,拥有核心专利和知名品牌、能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手段开展竞争的优势企业少,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支撑与贡献没有充分显现。

——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保障尚需加强。各级对知识产权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事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亟待加强,专利侵权成本低、维权难等问题突出,专利执法能力不足、体系不健全,侵权假冒呈现上升势头;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激励保障创新创造的制度和外部环境亟待优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基础薄弱;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匮乏。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主线,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核心,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为重点,大力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促进知识产权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经济文化强市提供知识产权重要保障和强大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运用水平明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充分显现,我市知识产权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建成“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创造运用水平较高、维权保护环境优良、管理服务能力突出、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知识产权强市。

具体指标:“十三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和15%,企业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15%和20%,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20%,知识产权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到2020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密度力争达到4.2件/万人,PCT累计申请量翻一番,专利转化实施率达到60%,专利产品产值占工业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0%,累计专利转让许可等运营业务收入达到1亿元、专利质押融资额达到3亿元,省级以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达到80家,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到30家。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1、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引领,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为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市场经济重要基石所具备的推动创新、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等多重功能,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制定出台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分工,大力推动知识产权强县、强区、强企建设,积极提升济宁国际影响力,塑造济宁对外开放新形象,逐步实现从知识产权大市向知识产权强市的跨越。

2、全方位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协同推进各领域各层面战略的深入实施。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相关知识产权部门分别做好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版权兴业战略、植物新品种战略、地理标志战略等各专项战略制定与实施工作;经济管理部门做好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工作。加强县市区、企事业单位战略实施工作的指导,深入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支持企业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经营发展战略,运用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能力。

(二)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发明创造激励机制。加大专利申请、知名品牌创建、优秀版权作品创作、计算机软件开发、植物新品种培育、专利技术标准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申请等资助与奖励力度,健全完善激励政策,引导知识产权从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强化科技政策的知识产权导向,建立以专利权获取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和创新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提高研发投入的专利产出水平;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资源配置功能,构建以知识产权利益合理分享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职务发明利益分享监督机制,保障职务发明设计人合法权益;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激励发明创造的新型分配制度,采取知识产权入股、股权期权奖励、岗位分红、利润提成等方式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4、大力推动企业发明创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意识,激发企业创造活力,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继续开展企业专利扫零倍增行动,加大首件发明专利和专利大户的资助奖励,加快扫除“零专利”、“无商标”企业,培植专利大户。到2020年,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市总量的60%以上,拥有专利的规模以上企业占总量的50%左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争取实现发明专利灭零目标。

5、提升高校与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充分挖掘驻济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优势,鼓励高校院所围绕济宁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开展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的创新。继续实施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创造推进行动,引导驻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以获取专利权为目标的科研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高校院所专利产出数量快速增长和质量大幅提升,将高校和科研院所培植为专利产出大户。

6、深入开展全民发明创造促进行动。制定实施全民发明创造行动计划,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发明创造,激发全社会发明创造热情和活力。在全市高校和中小学校开展鼓励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举办青少年创新大赛和发明创造评选活动;在全市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创意”活动和职工技术创新竞赛。完善资助奖励政策和职称评定办法,支持发明创造成果申请专利,加大发明专利和获奖专利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

(三)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7、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将培育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制定实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计划,建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引导体系,实施专利导航产业升级工程,争取建设1-2个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培育2-3个拥有核心专利和知名品牌、年专利申请超过200件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围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纺织服装等优势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机制,开展产业专利态势分析,明确技术主攻方向,加快产业专利战略布局,鼓励引进国外高端核心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并获得专利权,围绕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专利组合,促进优质专利向产业加速聚集,构建支持产业发展的专利储备和全球战略性布局;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战略密集型龙头企业,引领产业由加工制造型向知识产权密集型转变,带动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壮大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规模,增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比重,不断提高我市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8、推动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实施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促进计划,鼓励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发起成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积极构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技术协同创新和运用、保护体系,提高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增强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联盟围绕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取得核心专利和外围专利,鼓励联盟围绕国外有效高端发明专利进行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支撑联盟企业在掌握核心专利基础上参与标准制定;支持联盟构建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和专利池,建立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和保护机制,建立产业专利预警机制、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利用知识产权打造产业竞争优势,提高联盟知识产权自我保护和纠纷应对能力;支持联盟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促进出口结构由加工贸易型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和知识产权许可转让贸易型转变,提高我市产业自主专利技术和品牌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和附加值。

9、推进专利转化和资本运营。实施专利技术实施计划,建立专利孵化实施机制,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专利的转化和产业化。设立市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风险补偿基金,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质押融资和市场交易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设立知识产权运营专项资金,以股权投资和设置基金的方式支持各类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活动,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专利转让、许可、质押、拍卖、兼并重组、特许经营、补偿贸易等方式运营知识产权;支持社会资本设立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开展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交易、投融资等运营业务,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资本化和商用化。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10、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健全完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和自我保护互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发挥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的协调职能,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行政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健全部门之间知识产权案件会商、资源共享、信息通报等制度,畅通知识产权执法部门与公安部门的案件移送渠道,实现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高效衔接。

11、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保护。建立完善的专利行政执法体系,强化市、县知识产权部门的专利行政执法职能,明确执法权限,组建市、县专门专利行政执法队伍,改善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条件,加大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立专利行政执法常态化机制,健全执法目标责任制,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和专利护航专项行动,强化专利与公安部门的联合执法,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群体性侵权和假冒专利等行为。加大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行政处理和调解,规范调处程序,健全专利纠纷重大案件听证、专家咨询、技术鉴定制度,建立行政执法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年结案率85%以上。

12、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刑事执法工作,加大对专利诈骗、窃取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打击力度,深入开展“雷雨”、“天网”、“亮剑”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专利食品、药品、家电、通讯等关系民生商品的犯罪活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专利司法审判体系,积极争取专利司法审判管辖权,以适应知识产权案件高度专业性审判的要求,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促进知识产权案件综合审理。

13、增强市场主体自我保护意识。分类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预防和应对、应急处理机制,围绕主要产品开展专利自查和风险诊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能力。开展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和“正品正货”承诺挂牌等工作,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自律意识,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纠纷应对能力强的企业和市场。

14、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加强中国(济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12330”及网上举报投诉与维权援助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和机制,健全举报投诉奖励制度和专家顾问制度,按照服务网络全覆盖的要求推进维权援助中心县市区分中心(站)建设,提高维权援助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对中小企业、涉外企业的维权援助力度,建立企业快速维权机制,设立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项资金,对维权确有困难的企业给予法律援助或诉讼费资助;建立海外维权援助机制,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指南,帮助指导帮助企业防范和应对国际竞争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为企业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纠纷提供维权援助。推动行业协会开展专利保护工作,支持协会开展行业性集体维权活动。

(五)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提高创新发展保障水平

15、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加强全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充实知识产权部门力量,强化知识产权部门统筹协调职能,确立知识产权部门专利行政执法的法律地位,提高全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能力。

16、推动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建立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明确评议范围、内容、程序,针对地方重大产业规划、政府重大投资、国有资产处置、招商引资项目、重大科技立项、高端人才引进等经济科技活动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作为经济科技活动的重要决策依据,避免因知识产权问题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和决策失误。鼓励企业结合研发创新、公司并购、企业上市、技术引进、产品出口、维权诉讼等自身需求,自主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工作。加快知识产权评议人才的培养,开展知识产权评议人才培训,建立济宁市知识产权评议专家库,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评议服务人才队伍。

17、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实施,加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宣传推广和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深入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和优势企业、示范企业的培育工作,健全培育体系和强化政策措施,到2020年培育80家知识产权优势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分批次开展规模以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和管理实务轮训培训。开展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托管试点,支持企业委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实施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托管服务,提高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运用能力。

18、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监管。加强对服务机构的执业监督和管理力度,依法查处非法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建立完善服务机构信息管理、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等诚信管理体系和考核奖惩制度,引导服务机构依法经营,建立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运转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六)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19、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大力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着力发展包括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战略咨询、市场调查、专利金融、知识产权商用化和培训服务等知识产权服务业,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新型业态发展;积极引进知识产权高端服务机构,开展特色化、高端化的知识产权服务,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到2020年,构建起以专利服务为核心的覆盖面广、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到30家,国内知名的高端品牌服务机构3家,全市知识产权服务业在全市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20、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现有山东省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济宁分平台功能,逐步搭建起集信息服务、申请代理、维权援助、展示交易、检索咨询及知识产权运营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起覆盖全部县市区的专利信息服务网络,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批次建设产业特色专利数据库;组建济宁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中心,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队伍,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组织开展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产业专利态势分析,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战略研究和专利态势分析报告,为产业创新发展、产业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21、强化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推进企业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支持企业建设专利数据库,开展专利信息利用能力专题培训,提高企业专利信息资源挖掘利用能力,引导企业研发立项前开展专利分析、专利预警、信息挖掘和二次开发,提高研发起点和水平、规避研发风险,鼓励服务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企业需求开展专利价值评估、专利战略分析等高端专利信息加工定制服务。组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创新主体对接,为企业提供专利风险诊断、专利预警、专利检索分析、战略规划、专利运营、专利管理、专利质押融资免费咨询服务。实施专利质押融资推进计划,定期组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银企对接活动,为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专利金融服务;探索推进开展专利保险业务,降低企业研发、专利申请和专利运用的风险。

(七)加大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创新文化环境

22、实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制定知识产权文化推广计划,将知识产权文化纳入济宁市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知识产权认知度,围绕知识产权热点问题开展知识产权论坛、报告会、展览、竞赛等知识产权文化主题建设活动;加大对重大知识产权成果、典型创新人物、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宣传,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定期发布和恶意侵权行为曝光制度,大力弘扬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文化氛围。

23、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加大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知识普及宣传力度,健全政府部门引导、新闻媒体支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体系,建立日常宣传与专项宣传相结合的宣传长效机制。继续坚持普及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机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打造“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有社会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品牌。在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借助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搭建知识产权传播平台,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知识和政策法规,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

(八)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构筑知识产权人才高地

24、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实施知识产权知识普及教育计划,积极拓展培训渠道,支持高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培训服务,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知识产权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课堂活动,提高全民知识产权素养。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知识产权培训教育计划,把知识产权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公务员学习培训的必修内容,推动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知识产权培训骨干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知识产权继续教育机制,争取把知识产权教育内容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必学内容。继续推进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认定一批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示范学校,在中小学开设知识产权流动课堂,鼓励高校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教育内容,引导高校、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将知识产权纳入职业教育和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大全民知识产权文化的宣传教育,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内容,普及知识产权法律常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价值观。

25、加快知识产权专门人才队伍建设。以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一支高层次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坚持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面向企事业单位实施“十百千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培养10名高端复合型知识产权领军人才、100名高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1000名实用性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支持驻济高校根据济宁企业需求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发展知识产权双学位、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开展知识产权研究和培训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提高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成员单位的责任意识,健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统筹协调的知识产权工作推进机制,实施知识产权年度推进计划,形成工作年部署、季调度的长效机制。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知识产权工作和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市直有关部门分头抓好规划的执行,加强对县市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形成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合力推进知识产权事业深入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知识产权工作摆上突出位置,认真研究重大问题,加快制定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机构保障,保证知识产权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

加快制定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提高知识产权部门在宏观决策和重大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加强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政策等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配合。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知识产权导向,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情况作为各级科技项目、技改项目、科技奖励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认定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加快完善专利创造资助奖励、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专利技术产业化、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优势企业培育等政策,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和创新型城市提供政策支撑。

(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知识产权的资金投入,优化整合、统筹配置鼓励专利创造运用、知名品牌创建、版权作品创造等相关资金,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引导企事业单位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发明专利获取、重大发明专利孵化、知识产权运营等的投入;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风险投资,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建立知识产权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以知识产权考核指标为重要要素的评价考核体系和知识产权目标责任制,引导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将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重要指标、重大事项和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纳入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纳入科技与人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纳入财政支持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和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关键指标的产业和区域发展竞争力评价体系。加快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发挥知识产权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